- 概要
- 旅游
- 历史
- 地理
岐山,位于富饶的关中平原西部,陕西省宝鸡市境内,是对中华文明、中国文化具有决定意义的最重要发祥地之一。
岐山,乃炎帝生息、周室肇基之地,是周文化的发祥地,是民族医学巨著《黄帝内经》、中国哲学宏著《周易》诞生之地。
岐山孕育出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所包含的典章礼乐制度、道德行为规范,是三千多年来中华文明、法制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源头。
岐山,因境内东北部的箭括岭双峰对峙,山有两歧而得名。地处八百里秦川西部,属宝鸡市所辖,总面积 856.45 平方公里,总耕地 56.23 万亩。全县辖 11 镇 3 乡,总人口 46.3 万人。其中农业人口 38.1 万人,非农人口 8.2 万人,社会总劳力 21.4 万个。
改革开放以来,岐山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。2006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51.3 亿元,财税总收入 2.87 亿元,农民人均收入 2847 元,全县已创建为全国文化先进县,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,全国食品工业先进县。近年来又举全县之力实施突破蔡家坡战略,大力开展平安岐山、绿色岐山和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活动,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,投资发展环境和生态人民环境不断优化,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日益增强,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和谐发展。
岐山,拥有“青铜器之乡”、“甲骨文之乡”、“民间艺术之乡”的美誉。晚清四大国宝中,大盂鼎、毛公鼎均出自岐山。
2004年5月,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周公庙景区发现周代高等级墓葬22座、贵族墓葬192座、甲骨700多片,成为“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考古发现”。
岐山有光彩夺目的民间艺术,皮影、剪纸、版画、编织、刺绣源远流长,锣鼓、社火、曲艺经久不衰。位于三国古战场五丈原上的诸葛武侯祠,是全国四大武侯祠之一,其仅存的岳飞手书诸葛亮《出师表》被世人誉为书法、文章“双绝”。陕西名吃岐山臊子面被誉为“神来之食”,去年8月,岐山又被专业机构首家命名为“陕菜之乡”。
文物古迹还有五丈塬诸葛亮庙、周太子庙、太平寺塔及仓颉庙遗址、双庵遗址等9处遗址。
周原遗址分布在县东北岐山、扶风交界处,以京当乡贺家、李村一带为重点,近年发掘出商、周青铜器很多,为周人早期都城(岐邑),被誉为“青铜器之乡”,被列为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。
五丈塬在渭河南,诸葛亮曾驻兵、屯田于此。塬上的武侯祠距县城25千米、寺内有《出师表》石刻等文物。周公庙位于城西7.5千米的凤凰山南麓,史书载周成王游于此。唐武德元年(公元618年)为纪念西周政治家、曾助武王灭商立国、辅成王平叛安邦的周公姬旦创建周公祠。
历代修葺、扩建形成了以“三公”(周公、召公、太公)殿为主体,姜女原后稷殿为辅的古建筑群,为宝鸡八景之一,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古历三月有盛大的庙会。
岐山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,相传是炎帝生息之地,部分史学家考证也为黄帝诞生之地。
岐山是周王朝发祥之地,从周太王迁岐到周平王东迁近400年间,岐山一直是西周的中心。有周公庙、凤雏遗址,并出土大量周朝文物,以青铜器最为著名。
关于岐山还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叫凤鸣岐山。指的是周文王在岐山时,有凤凰在附近的山上栖息,现在的这山就叫“凤凰山”,由于凤凰曾在山上鸣叫,所以现在的镇就叫“凤鸣镇”。《国语,周语上》上就有周朝兴起之时,有凤凰一类的鸟在陕西岐山上鸣叫的记载。而西周晚期的《诗经,大雅,卷阿》也有句曰:“凤凰于飞,亦傅于天……凤凰鸣矣,于彼高岗。”也是讲凤鸣岐山之事,因此西周之时将凤鸟视为神奇的吉祥生物,器物之上颇重凤鸟纹。
公元二三四年,诸葛亮于这里病逝,“万古千秋五丈原”,五丈原上有武侯祠。
第一个“陕菜之乡”,岐山臊子面和面皮非常出名。
地势:北有岐山,南接秦岭,渭河横贯中部,形成“两山夹一川,二水分三原”的山川大势。地形南北狭长,东西较窄。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,南北显高,中间呈低,县城海拔677米。
气候: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。年平均气温11.9℃,极端最高气温为41.4℃,极端最低气温-20.6℃,年均降水量628毫米,无霜期214天。
河流:境内有渭河、石头河、麦荔河,峒峪河、湋水河、雍水河、七星河、苜蓿河等8条河流。
矿藏:有石灰石、石英石、白云石等,其中祝家庄镇塔儿沟的石灰石,无杂质,无覆盖层,是高级水泥、电石的上乘原料;属全国罕见的优质石灰石矿山。